【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在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美国经济前后经历了三波危机,分别为1929-1930年上半年的金融危机;1930年下半年-1932年的经济危机;1933年上半年的银行危机。
罗斯福总统上台后采取的新政,主要有三条主线:一是加大联邦政府支出力度;二是运用税收手段弥补财政缺口;三是立法加强私人企业的监管与社会责任。从积极的角度看,新政中突然扩张的政府赤字带动美国经济迅速反弹,走出大萧条的泥潭。然而从消极的角度看,罗斯福政府实行的“反商业”政策,挫伤了私人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不利于私人部门从衰退中复苏。
新政期间,美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金本位被废除,美联储得以实行货币宽松政策。同时联邦政府在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地位大幅提高,主动扩大赤字以应对经济衰退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历史上被首次采用。
30年代的美债市场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大萧条时期与新政时期。大萧条时期,美国出现流动性危机,国债遭到抛售,美债利率调头上行。新政时期,由于私人部门信心较为脆弱,美国落入流动性陷阱当中,美债利率不断下行。
风险提示:市场波动风险。